2月2日,昆明冬日暖阳和煦,吸引大批游客来到海埂大坝,与越冬红嘴鸥互动。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南方有持续性阴雨天气
2月上旬,南方大部地区将在持续阴雨中度过,降雨日数普遍将达5至7天,贵州东部和华南、江南南部可达8至9天,湖南、江西、广西北部、广东北部降雨量将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当地居民需注意防范局地持续性降雨可能引发的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同时,公众需关注道路湿滑、能见度降低对交通运输等的不利影响。
其中,2月3日至5日,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有小到中雨,广西、湖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地暴雨。
此外,2月6日至9日,中东部地区将出现较大范围降水过程,江淮、江南、华南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雪。此外,受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将有大风降温天气。
未来11-14天(2月11-14日),南方地区仍多阴雨天气,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15~40毫米。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我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左右。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2月3日08时-4日08时)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北方大部晴朗升温
气温方面,随着冷空气影响接近尾声,北方大部昨天起陆续开启升温模式,不少地区最高气温累计升幅将达6~8℃。预计4日至6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最高气温又将回到10℃以上。
不过,在南方地区,受冷空气和阴雨共同影响,江淮、江汉、江南等地今天湿冷感持续,最高气温大多维持在个位数运行。4日,降温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云南至华南多地也将出现2~6℃降温,5日开始,南方多地也将进入气温回升通道。
此外,下周初,新一股冷空气的到来将给中东部带来雨雪降温天气过程,气象部门建议公众关注气温变化,及时调整衣着,谨防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
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任宏昌在《人民日报》撰文称,立春时节,虽然天气开始慢慢回暖,但早晚温差仍然很大。他提醒,一方面,应当及时关注最新发布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为出行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在大部分地区,也要注意保暖。
任宏昌表示,民间俗语“春捂秋冻”是有一定道理的,注意保暖可以让身体对多变的天气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大家可用多层穿衣法来应对天气变化,保护身体健康。(完)
何伟:六大因素驱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 光明网讯(记者 雷渺鑫)当前,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增长新的引擎和经济复苏的中坚力量,整体呈现出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并已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1月6日,由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北京信通传媒·通信世界全媒体承办的“2023ICT行业趋势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何伟发表了题为《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构筑经济复苏的中坚力量》的主题演讲。 他表示,过去两个十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加速发展。未来十年,产业将在数字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ICT产业发展、数据价值释放、数实经济融合、治理体系构建六方面持续发力,助推我国数字经济加速发展。 随着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深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并加速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数字经济也由经济的组成部分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引领力量。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正开启新十年的发展大幕,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何伟表示,预计到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52万亿元。未来五到十年仍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快速阶段,整体来看,数字经济将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而产业数字化同样也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并且随着工业数字化加速渗透,其与服务业数字化共同构成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数字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其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的作用日益凸显。针对如何为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何伟表示,重点需要关注六个因素: 一是数字技术迭代创新,锻造数字经济核心驱动力。数字技术正处于系统创新和智能引领的重大变革期,数字核心技术领域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是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升级,夯实数字经济重要载体。通信网络迈向高速全光,协同与智能助力发展。 三是ICT产业持续发展,成为数字经济先导力量。 四是数据价值持续释放,打造数字经济关键要素。当前,我国数据资源化阶段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而数据的资产化和资本化还处在探索中,技术应用、市场流通、制度设计三措并举正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五是融合发展不断深入,构建数字经济主战场。数字化转型支出成为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重要动力,转型支出持续扩张。 六是治理体系加速构建,筑牢数字经济重要保障。当前,与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数字治理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围绕竞争、数据、算法相关的制度规则将加速健全;数字市场监管将步入常态化,专注创新和竞争力打造将是赢得未来的核心。同时,全球数字治理新规则将持续塑造,新议题不断涌现。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