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整体安全防御能力 为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浪潮云安全云ISP实践与思考******
左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2022年,《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三大重磅政策从“立”而“行”,国资委相关政策陆续发布,区域性政策集中释放,网络安全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安全形势愈演愈烈,网络安全空间攻防对抗持续加剧,安全需求不断演变进化。
在政策支持与需求双向拉动之下,作为行业云安全运营专家,浪潮集团旗下浪潮云依托“AI+大数据”能力,以安全运营的理念打造浪潮云安全云ISP,构建安全运营中心平台,以浪潮云在全国建立起的一朵最大的分布式云为依托,形成服务模式创新,实现覆盖上千客户的分布式安全运营;同时,以“平台+服务”模式,升级打造安全产品体系,为用户提供覆盖云原生安全、数据安全、云密码服务、容灾备份以及安全运营等安全服务。
共创共赢
专业安全荣获权威认可
2022年,在与用户、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之下,浪潮云在多个安全细分领域取得傲人成绩。宏观层面,浪潮云积极参与国家监管部门对云业务安全合规的监管,在保证业务合规经营的基础上,以扎实的安全技术能力及落地经验为国家安全合规监管工作建言献策,备受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认可。
在云原生领域,依托多年积累的云计算及安全服务经验,结合全国最大的分布式云场景,浪潮云提前布局云原生安全持续发力,构建了完备的云原生安全能力,可满足各行业用户的原生应用安全需求,《2021-2022年中国云安全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浪潮云位居云原生安全市场第一位。同时,浪潮云全新升级迭代的云原生安全资源池V2.1产品,在当前国内唯一的云原生安全成熟度评估中收获首批L4级别的认证。
中国云原生安全市场第一位/云原生安全成熟度L4级别认证
护航安全
安全运营助力数字强省
荣誉来自孜孜不倦的实践探索。基于在安全领域的专业创新和精准洞察,浪潮云打造“123”安全运营体系,即1个安全运营平台,2个联合安全实验室,3个中心(安全咨询中心/威胁情报中心/安全运营中心),持续增强面向用户的行业云安全运营能力。
数字政府安全运营体系
2022年,以云御安全运营中心V3.0为核心产品的浪潮云安全云ISP,成功中标某省大数据局数字政府安全运营中心项目:通过完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扩大安全态势感知平台范围,推进与各类政务业务系统的对接,形成全省一体化安全监测能力。同时,以特色的“AI+威胁情报”能力赋能数字政府安全威胁闭环处理,全面助力数字政府打造“责任明晰、安全可控、能力完备、协同高效”的网络安全体系。
全域创新
多维发力夯实产品序列
2022年,浪潮云始终以数据安全作为核心研究方向,并与国内高校及国家级科研机构成立联合实验室,关注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用充实的技术实力保障云上用户业务安全稳定,通过运营让安全真正产生价值。
浪潮云主打“云服务+密码”的形式,为云上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商用密码服务能力。在政务市场率先以服务目录形式按需提供商用密码能力,帮助客户“省钱、省事、省心”地完成应用国产密码改造,在西南某市,协助云上20多套业务系统顺利通过商用密码应用性安全评估。
浪潮云密码服务平台
在数据容灾备份方面,浪潮云基于不同行业灾备需求场景,形成了跨云容灾、混合云容灾、应用双活、多服务商互备等方案,在全国多地建立了同城双活以及异地灾备中心,形成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浪潮云同城双活灾备中心
心之所向
以云原生吹响前进号角
在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不断变化的安全风险催生出更加多元的安全体系建设需求。面向2023年,浪潮云安全云ISP将充分依托数据运营优势,聚焦云原生及SASE方向,打造“原生平台安全”、“原生应用安全”、“原生数据安全”三个原生安全产品系列,打造覆盖“云、网、边、端”的全栈安全产品,夯实一体化云原生安全服务体系,以“平台+服务”的模式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及服务能力。
在新一代行业云MEP战略的加持下,浪潮云将继续携手“浪潮云安全联盟”生态伙伴,广泛汇聚安全行业各领域人才,推动威胁情及生态渠道共享,持续提升整体安全防御能力,为党政、企业客户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作者系浪潮云安全云ISP产品总监)
伊朗学者:很多伊朗年轻人认为学中文会有好工作******
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阚枫)“狮子,波斯语叫Sheir,中文称作‘狮’,其实,如今的中国狮舞也可称为中国和伊朗的文明友谊之舞。”近日,伊朗艺术研究院助理教授、东方部主任纳思霖在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中这样解释“狮舞”的另一种含义。
作为同在亚洲的两大古老文明,中国和伊朗有着几千年的友好交往历史。2000多年前,两国就通过古丝绸之路建立了友好交往。
纳思霖是伊朗画家,擅长水彩画、油画,并曾到中国学习中国国画,于2008年获得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2010年后还在中国美术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如今,纳思霖在伊朗的大学中教授东方艺术方面的课程,并长期从事中伊人文交流工作。
谈及中国和伊朗基于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交往史,纳思霖表示,古丝绸之路让中国和伊朗这两大古老文明的交往,从贸易往来逐渐发展到影响深远的文化、艺术、饮食甚至语言等方面,这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案例可以列举。
她说,历史上相传,一位伊朗国王把狮子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皇帝。狮子在波斯语中叫Sheir,来到中国之后,中文称其为“狮”,因此,如今的中国狮舞可谓历史上中国和伊朗的文明友谊之舞。
纳思霖称,在东方的艺术文化瑰宝中,可以看到很多受到古丝绸之路文明交融影响的痕迹。例如,中国的敦煌莫高窟内的壁画和雕塑,不少人物的衣着和色彩就能看到来自伊朗艺术的影响。
最近,纳思霖出版了中文新书《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介绍中国与伊朗文化艺术交流中相互影响的案例。
“为了找到最佳的方法来展示历史上中伊文明之间的艺术交流史,我在中国做了四五年研究。实际上,这本书是我论文的一个简短部分。”
纳思霖说,在这本新著中,她介绍了在中国元朝期间伊朗绘画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并展示了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友谊。希望对于对东方艺术,尤其是中伊两大文明的艺术感兴趣的人们来说,这能加深两大文明间的友谊。
虽然,中国和伊朗之间有悠久的文明交往史,但是纳思霖坦言,现在伊朗年轻人对古丝路文化知之甚少,提到中国文化,他们可能只会想到中餐、武术、商业等。
不过,这位中文非常出色的伊朗学者也提到了在伊朗年轻人中出现的一个趋势:在伊朗的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人会将中文确定为自己应该学习的一门外语。
“十年前,我们在很多大学开设了中文系,每个学期都会有很多新生选择学习中文,他们认为汉语已是英语之外的世界第二大语言,学好汉语意味着未来可以找个一个好工作,有不错的收入。”纳思霖表示,这些年轻人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会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兴趣,很多人喜欢孔子、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以及中华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纳思霖说,中国和伊朗两大文明之间的悠久关系,对当今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可以有很多启迪,作为以丝绸之路结缘的两大文明,如今更应该加强人文交流,特别是年轻人之间直接的交流交往,并将深厚的东方文明重新介绍给世界。(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